基础医学研究

  • 孕期阿奇霉素暴露对胎鼠肝脏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及其特征

    卢正杰;毛彤芸;刘可欣;汪晖;

    目的:探究不同时期、疗程和剂量的孕期阿奇霉素暴露(PAzE)对胎肝发育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孕鼠灌胃给予不同时期(孕中、晚期)、疗程(单疗程或多疗程)和剂量(50或200 mg·kg~(-1)·d~(-1)) PAzE,检测胎肝质量以及增殖、分化、凋亡和糖脂代谢功能基因表达。结果:在雌性,PAzE抑制胎鼠肝脏增殖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并促进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在雄性,PAzE主要促进胎鼠肝脏增殖和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对凋亡无显著影响。进一步,PAzE抑制雌、雄胎鼠肝脏的糖异生功能,增强其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胆汁酸合成功能。此外,PAzE促进雌性胎鼠肝脏雌激素受体表达,并抑制雄性胎鼠雄激素受体表达。上述改变在孕晚期、多疗程和高剂量下更显著。结论:PAzE可以性别差异性地影响胎肝发育,抑制雌、雄胎鼠肝脏的糖异生功能,增强其脂质合成功能,上述改变具有时期、疗程和剂量差异。

    2025年09期 v.46 1097-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Ubap2基因敲除对小鼠精子发生及生育能力的影响

    段超群;邓星;孙齐;刘勺志;罗孟成;周俊;彭伟;吕丹;韩艳;

    目的:探究泛素相关蛋白2基因(Ubap2)在小鼠精子发生和生育力中的功能。方法: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Ubap2 mRNA和蛋白在小鼠不同天数睾丸组织以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转录和表达情况;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Ubap2全身性基因敲除(KO)小鼠,通过Sanger测序和Western Blot进行敲除验证;测量Ubap2 KO小鼠睾丸大小、睾丸-体质量比,检测附睾尾精子数量,结合Diff-quick染色评估精子形态学特征。通过连续交配实验检测雄性生育指数,检测Ubap2缺失对雄性小鼠生育能力的影响;采用减数分裂染色体铺展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定位、HE染色、TUNEL凋亡检测分析小鼠Ubap2 KO对精子发生的各个阶段生精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Ubap2在睾丸组织中呈现特异性高表达模式;成功构建了Ubap2 KO小鼠;Ubap2 KO小鼠未观察到睾丸发育异常,精子发生关键指标及雄性生育力均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生精上皮组织学分析显示各阶段生殖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Ubap2基因对于小鼠精子发生和雄性生育力的维持可能是非必需的。

    2025年09期 v.46 1106-11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BMAL1对脓毒血症致小鼠肾损伤的影响

    杨淞源;叶泽华;陈伍;李维;程帆;

    目的:探讨BMAL1基因在脓毒血症所致小鼠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模型组(LPS)、空载病毒组(Vector)、BMAL1过表达-LPS组(OE-BMAL1+LPS),每组各5只。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20 mg·kg~(-1))构建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小鼠模型,空载病毒组使用尾静脉注射空载慢病毒,BMAL1过表达+LPS组小鼠在造模前20 d尾静脉注射过表达BMAL1的慢病毒,20 d后行腹腔注射脂多糖(20 mg·kg~(-1))。各组小鼠在造模后24 h取材并检测4组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取4组小鼠左侧肾脏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损伤情况;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组织KIM-1和BMAL1表达情况;行Tunel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BMAL1、KIM-1、NGAL、Bcl-2、Bax、PI3K、p-PI3K、Akt及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模型组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BMAL1过表达-LPS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肾组织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肾组织出现严重的肾小管扩张或肿胀、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局灶性坏死等明显的病理变化。与模型组相比,BMAL1过表达+LPS组肾组织肾小管损伤减轻,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3)模型组肾组织KIM-1、NGAL、Bax、p-PI3K、PI3K、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而BMAL1过表达+LPS组肾组织上述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模型组肾脏BMAL1及Bcl-2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而BMAL1过表达+LPS组肾脏BMAL1及Bcl-2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结论:BMAL1基因可以通过下调PI3K-Akt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脓毒血症性急性肾损伤保护作用,过表达BMAL11基因可以减轻脓毒血症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2025年09期 v.46 1113-1117+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circRHOT1靶向miR-493-5p调控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机制

    赵勇;狄华明;马建文;

    目的:探讨circRHOT1以及miR-493-5p对结肠癌细胞生存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次实验涉及结肠癌细胞SW620以及43对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SW620经转染分为si-NC组、si-circRHOT1组、miR-NC组、miR-493-5p组、si-circRHOT1+anti-miR-NC组及si-circRHOT1+anti-miR-493-5p组。采用qRT-PCR法检测circRHOT1及miR-493-5p RN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CCK-8以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SW620细胞增殖及凋亡,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RHOT1和miR-493-5p靶向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circRHOT1(P<0.05),低表达miR-493-5p(P<0.05);敲低SW620细胞中circRHOT1的含量可以降低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P<0.05);进一步机制分析证实miR-493-5p是circRHOT1的功能靶标;miR-493-5p过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凋亡(P<0.05)。miR-493-5p敲低可以逆转circRHOT1下调诱导的抗增殖以及促凋亡作用(P<0.05)。结论:敲低circRHOT1表达导致miR-493-5p高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2025年09期 v.46 1118-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雌激素下调低氧诱导因子-1α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侵袭和迁移的作用机制

    盛慧;常亚男;杨贵云;卢俊玲;曹伟丽;

    目的:探讨雌激素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方法: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s)分为3组,分别为oe-vector组(过表达vector质粒的ESCs),oe-HIF-1α组(转染了过表达HIF-1α质粒的ESCs),oe-HIF-1α+E_2组[成功转染oe-HIF-1α质粒的ESCs后再用10~(-8) mol·L~(-1) 17β-雌二醇(E_2)处理],检测ESCs侵袭和迁移能力以及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结果:oe-HIF-1α+E_2组ESCs中HIF-1α表达水平均低于oe-HIF-1α组和oe-vector组,且oe-HIF-1α组HIF-1α表达高于oe-vector组(均P<0.05);oe-HIF-1α+E_2组ESCs侵袭迁移能力均高于oe-HIF-1α和oe-vector组,且oeHIF-1α组ESCs侵袭迁移能力在3组中最低(均P<0.05);oe-HIF-1α+E_2组E-Cadherin蛋白和mRNA水平均高于oe-HIF-1α和oe-vector组,且oe-HIF-1α组E-Cadherin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在3组中最低(均P<0.05)。oeHIF-1α+E_2组Vimentin蛋白和mRNA水平均低于oe-HIF-1α和oe-vector组,且oe-HIF-1α组Vimentin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在3组中最高(均P<0.05)。结论:E_2可能是通过抑制HIF-1α促进子宫内膜细胞EMT过程从而促进异位的子宫内膜发生侵袭和转移,HIF-1α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靶点之一。

    2025年09期 v.46 1124-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肿瘤学研究

  • 柠檬来源的胞外囊泡在卵巢癌细胞耐药治疗中的应用

    王鑫宇;李新;

    目的:探究柠檬来源的胞外囊泡(LDEVs)对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为卵巢癌的药物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提取并纯化LDEVs,使用透射电镜及纳米示踪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分别以不同浓度将其加入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80)、卵巢癌细胞(A2780)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中孵育不同时间段检测细胞活力;检测LDEVs在顺铂耐药株(A2780/DDP)中与不同浓度顺铂合用的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与顺铂合用后耐药株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对药物外排相关蛋白小窝蛋白-1(CAV-1)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水平。结果:提取的LDEVs呈典型的双层膜结构、粒径集中在100~200 nm;LDEVs对A2780、A2780/DDP、IOSE-80三种细胞的抑制效果均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LDEVs与顺铂合用能加强对耐药株的抑制效果及凋亡水平;LDEVs能下调CAV-1的表达;LDEVs能促进巨噬细胞的极化。结论:LDEVs通过下调CAV-1的表达,增强对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并提高细胞凋亡水平,同时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从而在抗肿瘤免疫调控中发挥潜在协同作用。

    2025年09期 v.46 1130-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糖酵解相关基因构建T细胞耗竭诊断模型并联合临床特征预测乳腺癌预后

    唐美慧;杨观虎;安超;

    目的:基于糖酵解相关基因建立T细胞耗竭(TEX)诊断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同时结合糖酵解相关基因、TEX相关基因和临床特征构建乳腺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下载乳腺癌患者的RNA-seq数据和临床信息,根据已知TEX相关基因,通过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评估患者样本的TEX评分,利用9种机器学习方法训练并构建糖酵解相关基因的TEX诊断模型。结合糖酵解和TEX相关基因构成基因表达矩阵,以是否患癌作为分组信息,使用limma包筛选样本的差异基因,结合临床特征使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其生存时间,通过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探索这些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模,绘制Kaplan-Meier曲线对高低风险组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第1年至第5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模型可靠性。结果:糖酵解相关基因的TEX诊断模型有较高的识别准确度,差异基因筛选得到90个基因,单因素Cox分析得到8个(ACSS2、ALDH3A1、CHPF、ALDH2、ELF3、CACNA1H、NFKBIE、LTB)与细胞醛代谢、醇代谢、糖酵解、氨基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等过程相关的特征基因。多因素Cox分析发现,其中4个基因(ACSS2、ALDH3A1、CHPF、ALDH2)和年龄≥70岁是独立风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ROC曲线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基于糖酵解相关基因的TEX诊断模型及由基因和临床特征构建的乳腺癌预后风险模型,对患者生存状态和生存时间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025年09期 v.46 1137-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携带锰离子和白细胞介素15的蜂毒肽水凝胶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

    师媛;韩继荣;陈璐;武琳琳;李思曼;韩华;周满红;

    目的:通过构建包含锰离子和白细胞介素15(IL-15)等细胞因子的微环境响应性蜂毒肽水凝胶(IL-15@MRMn)探索其用于治疗晚期宫颈癌,促进机体免疫记忆特性的效果。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IL-15@MRMn成胶的微观特性;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溶血实验验证IL-15@MRMn对宫颈癌细胞U14的特异性杀伤。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C57小鼠在体原位治疗实验验证IL-15@MRMn对抗原呈递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免疫记忆T细胞形成的调控作用;采用免疫荧光、U14原位肿瘤接种实验以及肿瘤细胞再接种实验证实IL-15@MRMn对宫颈癌细胞的在体治疗效果与免疫记忆特性的鉴定。结果:IL-15@MRMn中包含的蜂毒肽可穿透肿瘤细胞壁,实现内容物的释放;释放的内容物可被锰离子活化的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并转运到淋巴结,实现机体对该肿瘤细胞的免疫记忆。同时,IL-15可促进NK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活化以及记忆T细胞的形成,最终实现对宫颈癌的有效治疗和预防。结论: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特性的蜂毒肽水凝胶结合IL-15等细胞因子可有效治疗晚期宫颈癌模型,实现机体的长期免疫记忆特性。

    2025年09期 v.46 1146-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1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磁共振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构建决策树模型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

    杨靖;王优;

    目的: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建立决策树模型,并探讨其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襄阳市中心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诊治的155例腮腺肿瘤(恶性肿瘤50例、多形性腺瘤68例、腺淋巴瘤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不同腮腺肿瘤的MRI各常规征象及CDFI分级,并进一步建立决策树模型。结果:腮腺恶性肿瘤,表现为病灶形态更不规整70%(35/50)、跨叶54%(27/50)、边缘模糊80%(40/50)、包绕下颌后静脉66%(33/50),且CDFI级别较高,以Ⅲ级为主80%(40/50)。而腮腺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病灶形态多呈类圆形[分别为80.9%(55/68)、81.1%(30/37)]、跨叶少见[10.3%(7/68)、54%(27/37)]、边缘清晰[分别为92.6%(63/68)、81.1%(30/37)]、较少包绕下颌后静脉[分别为7.4%(5/68)、18.9%(7/37)],且CDFI级别较低,以0~Ⅰ级为主。此外,腺淋巴瘤多存在T2WI低信号裂隙征94.6%(35/37);而多形性腺瘤以及恶性肿瘤该征象少见[分别为7.4%(5/68)、16.0%(7/50)]。基于MRI及CDFI构建的决策树模型显示,CDFI及T2WI低信号裂隙征为模型的决策节点,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准确度。结论:腮腺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以及腺淋巴瘤在MRI及CDFI上有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基于CDFI及T2WI裂隙征构建的决策树模型能够有效实现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助于临床决策。

    2025年09期 v.46 115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去泛素化酶OTUD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孙利英;柯少波;刘奕;黄志群;陈永顺;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体内主要的蛋白质降解途径。OTU去泛素酶1(OTUD1)是一种功能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属于卵巢肿瘤蛋白酶家族。OTUD1在多种信号通路中通过去泛素化关键蛋白,对机体的病理和生理过程产生广泛影响。本文综述了OTUD1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参与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将OTUD1作为新的治疗靶标的潜力,旨在为癌症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视角。

    2025年09期 v.46 1161-1167+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医学研究

  • 不同体质量指数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黄体生成素基础值和子宫体积检测的诊断价值

    符榕;张明英;陈枞;徐勇胜;赵彦;吕玲;

    目的:探究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黄体生成素基础值和子宫体积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以第二性征提前发育为主诉的女童共488例,其中BMI正常范围女童368例,BMI升高女童120例,对其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试验,并测定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子宫体积,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MI正常范围促性腺激素释放试验阳性组172例,促性腺激素释放试验阴性组196例;BMI升高组,阳性组58例、阴性组62例。两组女童阳性组黄体生成素基础值联合子宫体积均大于阴性组,BMI正常范围、BMI升高黄体生成素基础值诊断中枢性性早熟的界值分别为0.428、0.325 IU·L~(-1),子宫体积的界值分别为2.729、2.424 mL,敏感度分别能达到61.2%、57.4%,特异度分别能达到89.7%、84.2%;不同BMI下应用黄体生成素基础值联合子宫体积诊断中枢性性早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用子宫体积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不同BMI下应用黄体生成素基础值联合子宫体积诊断中枢性性早熟与黄体生成素基础值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测定黄体生成素基础值与子宫体积对不同BMI女童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诊断均具有可靠的价值,能够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用以中枢性性早熟的诊断。

    2025年09期 v.46 1168-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密度脂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4联合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并发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

    胡皓;李慧芳;王铮亮;

    目的:观察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DCG)与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大小、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对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8例,观察发生SMI的患者与非SMI患者24 h DCG和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大小相关量化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HDL-c/ApoA1)]、RBP4变化情况,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对患者发生SMI的诊断价值。结果:经24 h DCG评估发现SMI组中阳性患者共有57例,诊断准确率为82.61%(57/69),发作时间段主要集中在6:00—11:59时间段;SMI组患者RBP4水平明显高于非SMI患者,而HDL-c/ApoA1则明显低于非SMI患者(均P<0.05);经Spearman法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发生SMI与RBP4水平呈正相关性(r=0.450,P<0.05),与HDL-c/ApoA1水平呈负相关性(r=-0.347,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24 h DCG、HDL-c/ApoA1、RBP4水平对冠心病发生SMI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708、0.771,三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891,明显高于各单项指标(P<0.05),此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9、0.795。结论:24 h DCG对冠心病患者发生SM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HDL-c/ApoA1、RBP4诊断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价值。

    2025年09期 v.46 1174-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敏感抗生素联合普朗特敷料治疗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欣;柳昌焕;周敏;方雪;张旺;王维兴;杨夏晴;

    目的:探讨敏感抗生素联合普朗特敷料治疗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感染性创面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普朗特组和对照组。普朗特组39例,采用敏感抗生素联合普朗特液体伤口敷料或普朗特凝胶换药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敏感抗生素联合常规换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清创次数、Bates-Jensen伤口评价工具(BWAT)和住院时间。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7.51±1.46)个月。普朗特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时间为(7.62±1.70) 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8.82±1.30) d(P<0.05);普朗特组患者的清创次数为2.00(2.00,3.00)次,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清创次数4.00(3.00,4.00)次(P<0.05);普朗特组患者BWAT评分下降幅度(17.21±2.31)分,对照组患者BWAT评分下降幅度(12.15±1.71)分,普朗特组患者BWAT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普朗特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82±1.96) d,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时间(17.15±2.35) d(P<0.05)。结论:敏感抗生素联合普朗特敷料治疗感染性创面效果良好,不仅有助于创面快速愈合,还可缩短创面细菌感染时间,减少清创次数,降低BWAT评分,减少住院天数,改善创面外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46 1179-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术前减黄在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

    姚丰;游建;

    目的:探讨不同术前减黄方式在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中的减黄效果,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同一中心接受术前减黄治疗,择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76例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减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组(n=41),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胆道支架置入术;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组(n=35),接受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减黄效果,并对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经过减黄治疗后,ERCP组术前总胆红素(TB)低于PTCD组[74.9(37.6,135.4)μmol·L~(-1) vs 92.7(48.6,143.2)μmol·L~(-1),P<0.05],减黄有效率高于PTCD组(78.0%vs 60.0%,P<0.05)。胆总管下段癌患者中,ERCP组术前TB低于PTCD组[68.6(33.9,127.3)μmol·L~(-1) vs 82.3(35.4,132.5)μmol·L~(-1),P<0.05],减黄有效率高于PTCD组(80.9%vs 61.1%,P<0.05)。结论:恶性低位梗阻性黄疸患者,尤其是胆总管下段癌患者,术前采用ERCP进行减黄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PTCD,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荐。

    2025年09期 v.46 1185-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肖淑烽;陈艳丽;郭俊;余芬;杨唐柱;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采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ACI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n=48),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机械取栓治疗(n=42),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并随访90d,观察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疗效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1 d、3 d、30 d以及90 d的NIHSS评分更低(P<0.05)。以90 d为期限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ICI≥2b级率更高、血管急性再闭塞率更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用于ACI患者的治疗,疗效有效且安全,能够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

    2025年09期 v.46 1190-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绿地覆盖与居民糖尿病罹患的关联性研究

    刘志文;李培政;黄诗琪;钟可涵;梁丽娜;马露;

    目的:评估住宅绿地覆盖与成年居民糖尿病(DM)罹患的关联,并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以及颗粒污染物在其中的潜在调节作用。方法:依托于“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调查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在湖北省咸宁市参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初次筛查的自然人群(≥18岁),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评估人群的绿地覆盖水平。采用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绿地与DM的关联性,并构建单变量中介模型评价BMI以及颗粒污染物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基于人口社会学特征以及污染物暴露水平分层,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描述剂量效应关系。结果:11 760名研究对象中,DM患者2 624例,患病率为22.31%。NDVI 1 000 m缓冲区(NDVI_(1000m))、1 500 m缓冲区(NDVI_(1500m))以及2 000 m缓冲区(NDVI_(2000m))每增加0.1个单位,DM患病风险分别显著降低13.8%、13.9%以及19.6%,OR值分别为0.862(95%CI:0.820~0.907)、0.861(95%CI:0.819~0.904)和0.804(95%CI:0.756~0.854)。绿地与DM的负向关联在已婚、65岁及以上以及男性群体中更为显著。此外,尽管未发现BMI和颗粒污染物在绿地覆盖与DM关联中的显著中介效应,但在低水平颗粒污染物暴露组中绿地与DM的负向关联更加显著。绿地与DM间呈现近似线性剂量效应关系。结论:绿地覆盖可显著降低DM患病风险,并且这种健康益处在已婚、老年人、男性以及低颗粒污染物暴露组群体中更为明显。

    2025年09期 v.46 1195-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与胎盘生长因子比值用于预测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雷银;沙梦晗;尹恒;陈湘漪;赵云;

    子痫前期(PE)是妊娠并发症之一,涉及母体多系统,与母儿的发病率密切相关。目前PE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治疗手段有限,因此,预测PE以便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成为关注的重点。尽管诸多文献已对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sFlt-1)与胎盘生长因子(PLGF)预测PE进行研究和总结,但目前此比值预测和排除PE的具体标准尚未形成共识。通过查阅、梳理相关文献,本文系统介绍了PE与sFlt-1、PLGF及其比值相关的作用机制,总结了不同妊娠时期sFlt-1/PLGF预测PE发生、进展及结局的研究成果,以期为PE的预测及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证据支持。

    2025年09期 v.46 1203-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类风湿关节炎中滑膜成纤维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刘光华;史栋梁;王子华;傅文;崔家康;

    铁死亡是一种以铁离子依赖和脂质过氧化物积累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在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进程中,滑膜成纤维细胞在具有铁死亡典型特征的铁过载和氧化应激的滑膜微环境中却能大量活化增殖,侵袭骨和软骨并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从而加剧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微环境中存在保护滑膜成纤维细胞免于铁死亡的独特机制,本文将综述类风湿关节炎中滑膜成纤维细胞铁死亡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2025年09期 v.46 1211-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

    陶莹莹;郑晖;杨建锋;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作为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在临床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内镜检查作为有效的直接观察和止血治疗手段,不仅有助于明确出血原因,而且提供及时干预,已成为处理此类出血的首选措施。针对内镜检查的前期评估有助于医生作出迅速而精准的治疗决策。内镜治疗的时机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紧急内镜时机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本综述旨在探讨ANVUGIB的内镜前评估及治疗时机,特别是紧急内镜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同时提供实用指南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2025年09期 v.46 1218-1223+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microRNA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

    赵金映;李亚红;赵文艳;周玉亮;徐志鹏;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4%~8%,其治疗方法多样,但都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长期效果。MicroRNAs(miRs)失调可能是PTSD发病机制中观察到的众多分子变化的基础,故其下游基因有希望成为PTSD的治疗靶点。本文介绍了miRs在PTSD相关发病机制——杏仁核-海马-前额叶皮质回路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中的作用;总结了miRs在改善PTSD相关焦虑抑郁样行为及靶向基因治疗中的最新证据;并指出了目前相关研究的局限性,旨在为未来miRNA在PTSD中的应用提供新的可能。

    2025年09期 v.46 1224-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干细胞疗法在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中的研究进展

    陈晨;杨阳;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LSCD)是由于角膜缘上皮干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以复发性上皮缺损、角膜上皮结膜化和新生血管化为主要表现。目前LSCD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干细胞的修复,根据是否为角膜上皮干细胞来源以及是否为自体来源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本文就目前LSCD的治疗方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2025年09期 v.46 1231-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